1月23日,世界經濟論壇第46屆年會在達沃斯落下帷幕,在年會上,人們對2016年的全球經濟前景預測普遍感到悲觀。僅有27%的受訪人士對未來經濟走向感到樂觀,這個數據比去年對2015年前景調查的樂觀人數低了10%。因為去年許多國際專家依然對中國所起的作用抱有樂觀情緒。由于中國依然處在調整“船頭”的狀態,面臨各種下行挑戰。因而增加了人們對2016年抱悲觀情緒的人大大增加。
人們感到悲觀的原因很簡單:人們找不到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了!原來人們把中國當做世界經濟的發動機,但是現在中國的“新常態”讓世界感到迷惘:中國已經明確宣告告別高速發展的時代。而《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》(TPP)的簽約表明新一輪的國際貿易規則進入新的輪回。已經實行三十多年的“全球化”已經名存實亡,不少國家在 “去全球化”,制定新的“有選擇的區域化”把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隔離在少數國家劃定的軌道之外。這種現象表明,暗中拆臺的異常行動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大國間的“新狀態”。
國際經濟社會不再把中國當做唯一發動機,這對中國應當是件好事: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至少可以把更多的時間、精力和財力放在處理國內的焦點問題上。
其實中國自己也在尋找能夠推動自身繼續發展的發動機,究竟哪個產業能夠擔當起運載龐大的中國經濟體、能夠順利擺脫經濟下行壓力的重任,眾說紛紜。投資、消費和貿易曾經是領導中國經濟發展的“三駕馬車”,而今已經產生位移,各自的角色和比重均發生變化。中國必須盡快找到可以推動整體經濟平穩前行的“動力泵”,依靠這個“動力泵”輸出的推動力,改變目前經濟發展存在的膠著狀態。
房地產業一度是中國經濟的“動力泵”,由它所引發的經濟繁榮讓世界受到鼓舞。但是,隨著市場的深度改革,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容由粗放型轉向精細型模式發展,房地產業的迅猛變革達到一定的階段,就進入自我休息調整狀態,這是當前房地產業處于“不溫不火”的基礎原因。
中國應該有自己的工業革命
在西方有人提出“第四次工業革命”的口號時,我們不必過度興奮,這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講未必是“福音”。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有一個奇怪的現象:每次遭遇經濟衰退的壓力時,西方總是借機提出一個新的“工業革命”的概念或口號來誤導國際社會。因為這個口號表明,西方資本集團又想利用它們在技術領域的話語權,向發展中國家收取高額的“知識產權費”。當我們發現,西方所推崇的“新技術,新產品”,如機器人、3D打印機等都是西方國家的主流產品。所以,從西方宣布進入新的“第四次工業革命”一開始,市場的研發主動權就牢牢掌控在西方企業手中。
對此,中國企業必須有清醒和充分的準備。中國不能再滿足于“隨波逐流”,而是必須擔當領頭人。因為中國的新技術在許多領域已經站到世界前沿。我們必須爭取,而不能等待西方給我們“頒發”新的“工業革命”領頭國的頭銜。
中國的高鐵技術世界領先,這個技術包含當今世界上所有最前沿的科學技術在內。從軌道制造到復雜無比的電子控制系統,一直到微不足道的車廂內飾,方方面面均充滿高度智慧的結晶。
中國以高鐵技術躋身世界科技建國先進國家行列,成為引領“第四次工業革命”的國家是當之無愧的。中國應當搭乘高鐵技術的便車,乘勝進擊,讓中國的工業進一步轉型升級。
中國必須推動和發展“智能工業”,使之成為中國經濟新的“動力泵”。中國發展“智能工業”可以覆蓋所有實體經濟行業,從交通工具到日常生活,以及教育醫療和養老產業,嵌入“智能化”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技術革命,也是中國式的“工業革命”。
這種革命對中國的未來,乃至對世界的未來都具有足夠的推動力。
“智能工業”應當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“動力泵”,由它轉化輸出的能量一定能夠徹底改變世界。到那時,中國又將成為世界進步的發動機。到那時,中國想不強大都不行。
中國必須做好準備,迎接“第四次工業革命”的到來。世界也必須做好準備,接受中國式“技術工業革命”已經到來的現實。
上一頁:中國將設“中國制造2025”專項資金 智能制造是重中之重 下一頁: 工信部明年主攻智能制造